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三十四、天堂通过圣言与人类的结合
303.出于内在理性思考的人都能看出,一切事物都通过居间物与一个首先者存在一个联系,凡不如此相联之物都会消散。因为他们在思考这一点时,就知道,任何事物都无法靠自己持续存在,而是需要先于它自身的某种事物,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要追溯到那一个首先者。他们还知道,与在先之物的联系,就像结果与其有效原因的联系,因为当有效原因被除去时,结果就会土崩瓦解。学者们因如此思考,于是便发现并声称,持续存在就是不断产生;因此,一切事物都从一个首先者那里拥有持续存在;它们因源于那首先者,故不断产生,也就是从它那里拥有持续存在。至于一切事物与在先之物,因而与作为一切事物源头的首先者的联系是何性质,则无法以三言两语来解释,因为这种联系变化多样。只能大体说,自然界与灵界存在一种联系,以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灵界的一切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(关于这种对应关系,可参看103-115节;关于人的一切事物与天堂的一切事物存在一种联系,从而存在一种对应关系,可参看87-102节)。
7398.“只在河中存活呢”表它们注定留在虚假那里,留在这些虚假所在的地方。这从“河”和“存活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河”,此处即埃及河,是指虚假(参看6693, 7307节);“存活”是指留在。情况是这样:进入人心智的一切,尤其出于情感所接受的,都留在他那里。人们以为当一个人不再记得所进入的东西时,这些东西已经完全被根除和逐出。但它们并没有被根除或逐出,而是要么牢牢存留在内部记忆中,要么存留在外部记忆中,就在那些已被此人所熟悉的事物当中。因为已经熟悉的事物可以说是本能的;它们自动流出,不被任何来自记忆的有意识的召唤激发。人的言语就是这样,他所用的词语自动从他的思维流出,举止、行为,甚至走路也是这样。这也适用于思维。这些能力自婴儿时就先后进入,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熟悉起来,然后自然而然地流出。从这些能力和其它类似能力明显可知,进入人里面的一切都会保留下来;变成习惯,也就是变得熟悉的事物则不再被认为存在于他里面,尽管它们就存在于他里面。这同样适用于进入人的虚假和邪恶,以及真理和良善。正是这些东西塑造了他,决定了他的品质。人所曾看见、听见、思想、说过、做过的一切都记录在他里面,铭刻在他身上(参看2474-2489节)。由此可见当如何理解这个观念:推理注定留在虚假那里,在这些虚假所在的地方。因为虚假被移除之后,它们,以及推理的努力和欲望,连同这些虚假在属世层中的别处被指定自己的地方。不过,它们不像以前那样是心智关注的中心和直接对象。这解释了为何如下文所描述的那样,青蛙被聚拢成堆,这地因它们而发臭,以此表示这些虚假的推理在属世层中被排列成捆,由此在那里产生肮脏恶臭、令人厌恶的东西(参看7408, 7409节)。
9274.“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,不耕不种”表第二个状态,就是当教会成员处于良善,从而享受和平与安宁之时。这从“第七年”、“叫地不耕不种”和“歇息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第七年”或安息日,是指当人处于良善,被主通过良善引导时(参看8505, 8510, 8890, 8893节);“叫地不耕不种”是指不像以前那样被真理引导;“歇息”是指享受和平与安宁。安息日也是一种平安的状态,在这种状态下,良善与真理结合在一起(参看8494节)。因为叫地歇息,不耕不种代表那些处于从主所获得的良善之人所享受的休息、安宁与和平。关于正在重生,并变成一个教会之人的两种状态,第一种是当他通过信之真理被引向仁之良善的时候,第二种是当他处于仁之良善的时候(参看7923, 7992, 8505, 8506, 8512, 8513, 8516, 8539, 8643, 8648, 8658, 8685, 8690, 8701, 8772, 9139, 9224, 9227, 9230节)。
正在重生并变成一个教会之人的这两种状态至今不为人知,主要原因是:教会成员没有在真理和良善之间,因而没有在信和仁之间作出任何区分。另外一个原因是,他们对人所拥有的两种心智官能,就是理解力和意愿没有清晰的概念;也不清楚理解力的功能是看见真理和良善,意愿,意愿的功能是受它们感染并热爱它们。由于同样的原因,他们不可能知道,正在重生之人的第一个状态在于学习并看见真理,第二个状态在于意愿并热爱它们;只有等到一个人意愿并热爱他所学习并看见的真理时,他才将这些真理变成他自己的。因为意愿就是真正的这个人自己,而理解力只是它的仆人。如果人们早就知道这些事,他们就可能知道并清楚看到,一个正在重生的人被主赋予一个新的理解力和一个新的意愿,并且除非被赋予这二者,否则他就不是一个新人;因为理解力仅仅看见一个人所意愿并热爱的事物,因而只是一个仆人,如前所述。人们若早就知道这一切,就会因此知道,正在重生之人的第一个状态就在于通过真理被引向良善;第二个状态就在于通过良善被引导;并且当他处于第二个状态时,秩序就翻转过来,这时此人就被主引导;因此,这时此人就在天堂,从而享爱和平与安宁。
这种状态就是“第七日”、“第七年”,以及“禧年”,也就是“安息”和“圣安息”,并地在这些年的歇息所表示的,正如摩西五经中所说的:
六年要耕种田地,六年要修理葡萄园,收藏其中的出产。第七年,地要守圣安息,就是向耶和华守的安息,不可耕种田地,也不可修理葡萄园。不可收割自然生长的庄稼。(利未记25:3-5)
关于禧年:
在禧年,你们不可播种,地中自长的,不可收割;也不可摘取没有修理的葡萄树。(利未记25:11)
人若对这两种状态一无所知,不可能知道包含在圣言中的许多事物;因为在圣言中,尤其在预言部分,经上清楚描述了这两种状态。事实上,没有这种知识,人不可能明白圣言的内义,甚至不明白包含在圣言字义中的大量事物,如在下列经文中,主关于当今教会末期的预言,在那里,当今教会的末期被称为“时代的完结”:
那时,在犹太的,应当逃到山上。在房顶上的,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。在田里的,也不要回去取衣裳。(马太福音24:16-18)
路加福音:
当那日,人在房顶上,器具在屋里,不要下来拿;人在田里,也不要回到后面的事物。你们要记得罗得的妻子。(路加福音17:31, 32)
这些地方描述的是第二个状态,人不可从这个状态回到第一个状态(参看3650-3655, 5895e, 5897e, 8505, 8506, 8510, 8512, 8516节)
摩西五经中的这些话也暗示,这些状态彼此有别,互相分离:
你若建造新房屋,要给你的房顶作围墙。不可用混杂种子种你的葡萄园和田地。你不可用牛和驴一同耕地。不可穿羊毛和细麻混合织成的衣服。(申命记22:8-11; 利未记19:19)
这些话表示凡处于真理的状态,也就是第一个状态的人,都不能处于良善的状态,也就是第二个状态,反之亦然。原因在于,这一种状态是另一种状态的反面;因为在第一种状态下,人从世界看向天堂,但在第二种状态下,则从天堂看向世界。在第一种状态下,真理从世界通过理解力进入意愿,在那里变成良善,因为它们被爱。但在第二种状态下,由此而形成的良善从天堂出来,通过意愿进入理解力,在那里以信的形式显现。这人就是那得救之信,因为它是从爱之良善出来的,也就是经由爱之良善从主而来;因为这信就是外在形式的仁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